常州到武汉物流公司

新闻中心 网站首页 >> 新闻中心

文化物流一体化发展 党报赢得属于自己的天空

作者:常州到武汉物流公司 上传时间:2015-4-13 浏览次数:

每天上午九点,家住昆区钢22街坊的邬先生都会准时打开自己的报箱,取出那份带着墨香的《包头晚报》,开始一天的生活。

每次打开报箱,看到报纸已经静静地放在里边,让邬先生倍感欣慰。因为在2010年之前,能够看到当天的报纸,对这位老读友来说,还显得有些奢侈,而现在,用读报来开启一天的生活,已经成了他的一大习惯。

包头日报社所属各子报,能够让像邬先生这样读到当天报纸的“奢望”变为现实,得益于包头日报社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大胆实践,得益于引入民营资本成立的包头日报发行有限责任公司,对报纸的发行做公司制的改造,也让包头日报社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发行体系。尤其是“整合营销”和“物流”理念的引入,更进一步实现了“发行经营”向“经营发行”的转变,党报的发行也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搏出一份属于自己的天空。

创新体制机制向市场要钱

报纸的投递作为报纸生产流程的最后一环,其重要性不言而喻。然而,投递依靠邮发所带来的劣势,在时下的媒体环境下已然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。改变发行模式已势在必行。

2010年8月9日,乘着自治区文化体制改革的东风,包头日报发行有限责任公司挂牌成立,包头日报发行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郝声云告诉记者,公司制的管理体制,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,在公司成立之初,就建立起了干部能上能下,员工能进能出,收入能高能低的体制机制。

经营体制的转变,也给包头日报社所属各报刊的发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。2012年底,《包头日报》的发行量超过6万份,《包头晚报》的订阅量也达到了自创办以来的最顶峰,突破了4.5万份。能够将这10.5万份报纸及时送到每一个订户手中,这在包头日报发行公司成立之前未曾有过,《包头日报》的一些老报人也未曾想过。

强健好自身体魄之后,包头日报发行公司进一步拓展了经营项目,从单一的报纸投递,逐步拓展到了物流、DM广告等产业,国有资产在这一变革中实现了保值增值。

发挥物流优势抢占“最后一公里”

除了投递报纸,包头日报发行公司的人和车还能做些什么……这些更多地去琢磨市场的想法,让包头日报社发行工作在跳出仅投递报纸的单一圈圈后,找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。

“我们的发行员上午送完报纸,下午的时间大多空闲,很多人也有利用这些时间,增加一些个人收入的意愿。

于是,在2013年10月,我们开始与中铁快运联手合作,承接他们在包头的普通包裹及小件业务的收寄和配送业务。一年多来,为中铁快运配送货物1万余件,发行员收入增加的同时,包头日报发行公司看到了其中无限的商机。”郝声云说。

与本土电商平台合作,提供线下配送服务;打造物流仓储配送基地;扩展非报产业等现代文化物流项目,已经或正在成为包头日报发行公司新的目标。

物流配送“最后一公里”的占领,不仅仅是包头日报发行公司在主动适应市场时的积极应对,对包头日报发行来说,更是平台的再造、团队的重生。

勇担社会责任打造就业平台

刘永生,今年45岁,从“修理地球”的农民,到成为包头日报发行公司的一名物流配送车司机,这样的职业转变他之前从未想过。他告诉记者,五年前,自己家的老房子面临拆迁征地,虽然得到了较好的安置,但一时间没了土地,家庭没了收入来源,一家人生活陷入窘境。正在这时,他看到了包头日报发行公司的招聘信息,就前来应聘,很快就成了一名物流配送司机。现在,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将印刷厂配印给外五旗县的报纸,送到各条线路的客运班车上,而这份工作,凌晨四点就已经开始。虽然有些辛苦,但刘永生很满足,这份靠谱的工作让他决定将自己的儿子也带入发行公司,现在父子俩靠着这份工作,过着他们平淡而又幸福的日子。

在包头日报发行公司的一线员工中,像刘永生这样的40、50人员就有200多人。郝声云告诉记者,包头日报发行公司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企业,在企业发展的同时,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,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。“无论企业面临任何困境,我们都会坚持不主动裁员,我们现在正在不断拓展和延伸文化产业链,也是为了能够养活更多的人。”

五年的发展,包头日报发行公司在市场中的活力被进一步激发,在博得发展中回馈了社会,也成就了自己。

 

 

以上内容来源于:常州到武汉货运公司 转载请注明